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在京發布《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綜合歷年發展指數變化情況,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我國仍未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報告》顯示,2012-2019年各國發展指數總體呈增長態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介紹,相較于2018年,新一屆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未發生變化,美國以168.71的指數值處于第一陣列,德國、日本分別以125.65和117.16的指數值位居第二陣列。處于第三陣列之首的中國指數值為110.84,同屬第三陣列的韓國、法國、英國指數值分別為73.95、70.07和63.03。
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各國數據
為何中國的指數值更接近德國和日本,但卻與韓國、法國和英國同處第三陣列?介紹《報告》時,朱高峰解釋了具體緣由。
“制造強國發展指數”下設4個一級分項指標:“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其中,除規模發展外,其余三項是衡量制造強國的主要標志,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差距所在,而中國在這三項指標的排名中并不靠前。
2019年,中國的“規模發展”分項數值整體增加最明顯,這一指標是中國制造強國進程中的主要支撐力。但在另外三項指標的合計值排名中,中國位列第六,居于全球制造強國第三陣列,與美國、德國和日本仍有較大差距。
2012-2019年9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9國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中國、韓國、法國、英國、巴西、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