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國政府網”微信公眾號發布“國務院關于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總體方案的批復”。

批復稱,立足東莞對臺交流合作基礎和粵港澳大灣區資源稟賦,聚焦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深入推進要素開放和制度開放,充分發揮臺胞臺企的積極作用,不斷探索新模式、優化臺胞臺企發展環境,努力將東莞打造成兩岸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科技創新合作的新高地、社會人文交流的新樞紐、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交流合作的新平臺。
《方案》聚焦產業、市場等關鍵領域,引導臺胞臺企攜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共建兩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園。
東莞是臺商進入大陸時間最早、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目前東莞在營臺資企業超3800家,占外資比重近三成。累計實際利用臺資205.9億美元,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素有“臺商大本營”的美譽。
作為國內極具代表性的外向型城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東莞而言至關重要。這其中,如何利用自身與港臺的交流合作基礎,推動開放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是東莞急需回答的命題。《方案》的批復,無疑為這一命題帶來了新解法。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方案》的順利通過,與此前東莞積累的深厚歷史底蘊和產業基礎密切相關,東莞臺資企業的數量、投資額均居全國前列。對于當前經濟處于爬坡過坎階段的東莞而言,通過深化對臺創新發展合作,東莞攜手臺資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等方面向深向實,不斷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攜手擴大對外開放,將探索出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為何是東莞?
東莞是大陸臺商投資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目前有5萬多名臺胞在東莞生活、工作。同時,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擁有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與臺灣地區高端制造產業契合度高。
自1988年首家臺資企業進入東莞以來,憑借全國首創的“三來一補”模式、“辦事一條龍”的高效政務,東莞迎來了臺商投資辦廠的熱潮,電子、制鞋、塑膠、家具等行業的臺企生產基地紛紛涌現,逐步形成全球規模的經貿網絡。
東莞臺資企業的數量、投資額均居全國前列。數據顯示,東莞全市累計批準的臺資企業超1萬家,約占全國十分之一,其中東莞在營臺資企業3873家,約30%為規上企業,累計實際利用臺資205.9億美元,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2022年莞臺貿易總額超人民幣1419.3億元;臺資進出口總額占全市比重超過10%。
如2015年11月成立的松山湖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一直是東莞歡迎臺青前來創業的重要載體,是國臺辦授牌的首批十三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之一。
截至2023年6月,青創基地已幫助212個臺灣項目落戶,引進58名“港澳臺人才培優計劃”認定的臺灣人才,成功舉辦超過330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同時,基地已幫助進駐企業獲得創業啟動金累計3030萬元,成功孵化了侑宸光電、芯諾電子、速測檢測等優質項目,累計營收20778.7萬元。
進入新發展階段,東莞積極攜手臺胞臺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制造強市,率先探索兩岸創新發展合作新路徑。
2023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臺港澳企等外資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爭取國家同意設立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區,建立部省聯席會議機制,支持臺資企業高質量發展。
如在青年創新創業方面,今年6月,《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支持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實施辦法》印發,從支持臺灣青年創新創業,鼓勵臺灣人才實習就業等方面,持續推進松山湖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建設,拓展臺灣青年來莞創業就業空間,優化臺灣青年創新創業環境。其中,單項措施獎勵或補貼最高可達100萬元。
東莞市臺協會長、驊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宏欽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東莞臺資企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正積極探尋技術革新、拓展產業空間、開拓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區帶來的惠臺政策的加持下,有望推動臺資企業加快實現跨越式發展,莞臺經貿文化科技人才交流也將得到進一步深化。
彭澎建議,東莞在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上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聚焦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立足大灣區,發揮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作用,深化兩岸科技合作與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瞄準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短板和弱項,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提升發展能級,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成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通過加強企業間交流合作,全面推動兩岸在青年創業、農業、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地在創新發展中取得更大成效。
產業合作將是兩岸融合發展核心引擎
改革開放至今,東莞與臺灣的交流合作基礎深厚,這其中尤以經貿合作最為密切,臺灣一直是東莞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另一方面,3800多家的臺資臺企,也為東莞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可以說,沒有臺資臺企帶來的資本、技術,東莞的現代化道路無法如此迅速。另一方面,沒有大陸巨大市場和東莞大力支持,臺資臺商在東莞也難以持續發展壯大。
來到高質量發展的2023年,在東莞堅持以實體經濟為主體,推進制造業當家的進程中,產業合作依然是莞臺實現兩岸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核心引擎。
此前,東莞臺資臺企遍布這座全球制造業重鎮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中,臺資進出口總額占東莞全市比重超過10%。而今,在東莞全力打造大灣區科創制造強市背景下,東莞急需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而另一方面,廣大在莞臺企也急需加緊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積極搶抓國內新一輪發展機遇,拓展大陸內銷市場,兩地產業合作開始進入新一輪“雙向奔赴”時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發現,實際上早在2019年,東莞便發布了“惠臺77條”,明確推動臺資傳統制造業向自動化智能化升級,促進臺資參與智能制造產業鏈升級,鼓勵臺資企業重點投資東莞智能制造產業,支持臺商投資東莞市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鼓勵臺資企業在東莞市設立研發集團總部等。
發展至今,包括臺達電子、驊國電子在內的一大批傳統臺企,已經在數字化轉型道路上行穩致遠。目前,臺達已成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方案提供商。
與此同時,臺達電子還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汽車產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大顯身手,深化兩岸產業鏈合作?!拔覀儠ε浜现С謻|莞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重點發展在地化,讓企業緊緊扎根國內大市場,為東莞深化兩岸創新合作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臺達電子華南區總經理周清暉表示。
此次批復的《方案》也提出,要將東莞打造成為兩岸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兩岸科技創新合作的新高地、兩岸社會人文交流的新樞紐、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交流合作的新平臺等。其中在攜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具體包括推進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兩岸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增強臺資企業科技創新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等。
受訪專家表示,努力打造兩岸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科技創新合作的新高地,是《方案》的核心議題之一,也是未來莞臺兩地深化創新發展合作的主要方向。
在這方面,東莞“莞榕計劃”是一大典范項目。這一計劃共引進2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落戶東莞松山湖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它成功實施和良好效應,使東莞迅速成為國內最為知名的兩岸生技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并將帶動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的快速推進,從而形成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的兩岸合作模式。
目前,在東莞的臺資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76家,近三年增長38%,從事半導體、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的臺企超80家。一大批創新型臺企正在東莞落地生根,成為東莞打造兩岸產業創新發展新引擎、科技創新合作新高地的重要后備力量。
本次批復的《方案》聚焦產業、市場、民生三大關鍵領域,研究部署了12項重點任務。除產業外,在攜手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方面,具體還包括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支持拓展國內大市場、攜手擴大對外開放等內容。
觀察人士指出,在當前東莞緊密把握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行動窗口期,《方案》的批復,勢必為東莞推動開放型經濟向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邁進帶來重要影響。
在陳宏欽看來,人才與技術的交流,是東莞未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他認為,兩岸應繼續攜手共建交流合作美好家園,加快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平臺、暢通人才就業創業渠道、營造安居樂業優良環境。
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表示,莞臺兩地產業結構相近,產業、經貿合作潛力巨大,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東莞將全力提升城市綜合環境,大力引進各類人才,不斷拓展產業空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用心用情做好對企服務保障,分門別類解決好企業發展訴求,全力支持臺企在莞增資擴產、發展壯大。
本文來源:中國政府網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文來源:中國政府網 /21世紀經濟報道